写人,可以采用粗细结合的笔法来完成人物的塑造。粗,就是粗笔速写。它以简洁的、约略的、概括的笔法进行叙述描写。寥寥几笔,就完成了叙写的内容,将人物特征鲜明突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丁玲女士在《彭德怀速写》中就采用了这种笔法,我们不妨看看文中第三段文字: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装束,但在灰色的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一层*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适宜,不过在他似乎从来没有感觉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都有许多被寒风所摧毁的小裂口布满着,但在不能成为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神情。每一遇到一些青年干都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哪些昂昂的心都在他的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温柔了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语,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着许多*治上、工作上的问题,恳切的显示着对同志间的鼓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在那些话里沉静了起来,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当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厉的,虽说在一切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很凶的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
这段话表现了彭德怀丰富的性格特征,写出了他个性上的各个方面,可是仅用了四百来字!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叙写。所以用粗笔来写,在于这种风格与表现彭德怀的粗旷、豪爽、快人快语的个性是相统一的。
但是,仅凭粗写是不够的,它难以给人更具体、更深刻、更充实的人物印象。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往往则需要粗细结合,进行粗中有细地描绘。秦牧先生说:一篇散文里“总得有它的特别强烈细致的尖端部分。正如一出戏剧有它的高潮,一阙音乐有它的旋律紧张处一样”,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节奏,都是一样的用笔,“毫无突出之处,就不会动人”。(《散文创作谈》)对于写人的散文来说,这个“高潮”和“紧张处”正是最能充分表现人物本质特征的地方,是作者感情升腾的沸点,往往需要运用浓墨重彩,作深入细腻的描摹,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更具体、更形象、更强烈的感受。这种细写是必要的。这种细笔描写,在于关键部分使足劲,竭尽描摹之能事。其他部分,如必要的交待、陪衬、过渡等,就可以少用笔墨,这不仅节省了篇幅,还会带来了行文节奏的快慢张驰的变化,给读者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我们来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散文写了很多事情:祖母的死、父亲差使的交卸、我从北京到徐州、看到父亲和满院狼藉的东西、与父回家奔丧、变卖典质、父亲还债、办完丧事父亲送我到南京及近几年家中光景颓败、父亲老境颓唐等等,这些事情都是不可少的,必须写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社会中的世态炎凉,小人物的辛酸和不幸。然而这么多的事情,要在一个短篇中完成,显然是不能都细写的,只能是概括性地叙述;但如果通篇粗写的话,就绝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艺术魅力,深深的激动着我们,以致让我们读后久久难忘。只有采用粗细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我们看到,该文在前面的叙述中,都是粗笔,以简洁的笔法快速交代,而当写到父亲送我过江时,笔触就缓慢、慎重起来,因为,这一经历,最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最能写出儿子对父亲理解和感情。这一过程的记叙,有三个画面是细笔来描摹的:一是父亲坚持要亲自送“我”过江,先是叫茶房“陪‘我’同去,一再地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就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种种担忧、操心、深切的爱写足了;二是写过江后,父亲向脚夫讲价钱,“我”觉得他说话不漂亮,他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反笑他迂。这也是必要的,这写出了以“我”当时的不懂事来反衬父亲,写出了日后的“我”对父亲的理解。三是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穿跃铁道、爬上月台,这个场景写得非常细致详尽。我们且看这段记叙: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住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爬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蹭躇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它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了,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住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头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泪又来了。
这一段,写得极为具体、细腻,像一组长长的电影镜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是全文的高潮,它把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情的爱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刻骨铭心,永生难忘。这段描述,是全文重头之笔,情、理、人、事交融一起,令作者感情升腾到沸点。文中写“我”流泪,就写了几次,浓墨重彩,竭尽渲染。读到这里,我们的感情也难以自抑,也会禁不住热泪盈眶。正是由于采用了细笔叙写,才产生了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说说下面这篇作文,是如何运用粗细结合法来完成的。
阳光下的女孩初次相遇,是在高一的入学典礼上。她婷婷站在那儿,仰望着天空,张开两臂,想要拥抱太阳的样于。晨光笼着她的身影,发辨上泛着斑驳的光晕,我以为梦见了天使。“你好呀!”她忽然回头冲我一笑,全无初见生人的羞怯。我一怔,确信是在招呼我,这才不自然地点点头。我想我的表情,一定僵硬得滑稽可笑。巧了,她竟同我分在同一个班级。而且,还参加了我任指挥的班级合唱团。谁料到,因为她的出现,一件意外的尴尬事情发生了。周末排练,当我指挥棒挥起的时候,全班只有一个女独的声音,是她在唱。有人开始捂着嘴偷偷地笑,有人交头接耳,窃窃低语起来。那笑声,私语声,分明隐含着那么一种不友善的意思。我断定,她一定受到了很大的委屈。结束后,便安慰她说:“你唱得真好。”“是吗?”她甜甜地笑了,仿佛压根儿就不曾有过什么不快。忽然,她笑嘻嘻地对我说:“哎,知道吗,我很迷歌星林志颖呢。”这个女孩,真傻。竟把自己崇拜的偶像告诉了我,这本是不宜公开的秘密。其实班上很多女生都在暗恋着某个明星,可像她这样坦白的却没有。我开始注意起她来。她原在一所普通中学读书,小时得过脑膜炎,智力不大好,可她读书很用功,竟凭着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我们这所全市名牌重点高中。那天午休,一阵低低的抽泣声打破了教室的静谧。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再次集中到她的身上。女生们开始用口型和手势相互打探着。她终于有点惊觉了,抬起头来,红润的腮边迁挂着一串晶莹的泪珠。她似乎在众日睽睽下有些不好意思,娇羞地破涕为笑了,“哎呀,干什么嘛,全都盯着我,人家是在看小说呢,真的,”她怕我们不信,扬了扬手中的书。“又哭又笑,神经病!”杨霞低低地吼了一句。话虽说得不重,但我想她一定听见了,因为我分明看见了她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很难堪,呆呆地坐在那儿,一语不发。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似乎很难再看到那个阳光下好洒脱好快乐的女孩了。杨霞后来也有点后悔,却始终没有勇气向她道歉。不过,她终于有了笑容。有一天下课,她把我悄悄地拉到一迫,快乐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后天是我生日,我想邀请你,王莉,张燕……还有,”她迟疑了一下,“我想也请杨霞来……你能帮我通知她吗?”我一愣,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杨霞对她那么不友好,她不但不记仇,反而还请她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心地真是善良。“你不信?人家是真心的嘛!求你帮忙了……”她以为我不肯,恳求着我。忽然间,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入学典礼时那个阳光下的天真无邪的女拄了,我有些感动,大声地说:“放心,我一定给你请到!”她笑了,我也笑了。哦,阳光下的女孩……
该文写了一个天真、无邪、坦诚、善良的女孩。为了刻划出这个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者选择了许多材料。如果一一展开细细地描写,不仅时间不够,也不是这篇千把来宇的文章所能完成的。如果全用粗笔勾画,也难以有这样的效果。显然,作者运用了粗细结合法,对于“我”与女孩初次相识、同分一班、女孩参加班级合唱团,女孩的经历介绍,均采用了粗笔勾勒,以快速推进叙述的内容。但对于合唱排练中她受到的委屈、她告诉“我”心中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对一次她读小说忘情地失声抽泣,引起同学取笑、杨霞的辱骂,她不记怨,反而要“我”帮他去请杨霞参加她的生日派对一事,则采用细笔描写。所以要用细笔叙写,因为以上这几件事最能突出女孩的性格:从合唱时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她的认真;从她毫不掩饰地告诉“我”她心中的偶象,让我们看到她的坦诚;从她读小说忘情地抽泣,让我们看到她的纯真,而她邀请杨霞参加她的生日派对,表现了她内心的无邪、善良。对于这几件事的过程,作者不仅进行了具体的记叙,还着重对女孩的语言、行为作了一定程度的刻画,把一个心无芥蒂、天真无邪、真诚善良的女孩活现在读者面前。该文正是运用了粗细结合方法叙写这个女孩,才会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