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桂兰[1]指导:刘泽端方凤花[2]单位:[1]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2]医院检验科患者男性,61岁,因发热、咳嗽1周入院。入院查体:T37℃、P次/分、R20次/分、BP/43mmHg、MBS7.5mmol/l、SPO%。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社区获得性肺炎。辅助检查:胸部CT-左肺上叶肺大疱;纵膈部分淋巴结稍增大;主动脉硬化;左侧胸膜小结节。4月12日首次检测凝血功能四项:纤维蛋白原(Fib)4.58g/L、凝血酶原时间(PT)15.3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3.2s、凝血酶时间(TT)16.8s。4月13日第二次检测凝血功能四项:纤维蛋白原(Fib)2.01g/L、凝血酶原时间(PT)14.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3.7s、凝血酶时间(TT)14.9s。这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案例有什么疑点?患者第一次凝血功能检测四项APTT、Fib、TT、PT超出了正常范围,其中Fib两次检测的数值相差超2倍,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其余项目趋于正常。结果可发?有没有可能存在特殊因素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什么是凝血功能检测四项?凝血功能检测四项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等;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Fi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基化急性反应时相蛋白,半衰期为3-4天。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风湿病,恶性肿瘤、大手术后、妊娠高血糖综合征等疾病;减低见于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纤溶亢进、静脉溶栓、各种药物作用、创伤因素等因素引起的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此外,当标本出现凝块时,提前启动凝血瀑布会导致Fib降低。同时,需要注意Fib演算法与clauss法两种方法会出现结果差异。分析遇到这样的案例,为了进一步确定报告准确,我们逐一进行排查。首先,查看临床病例,患者的疾病状态使凝血功能检测四项结果偏高,未见使用特殊药物降低纤维蛋白原。其次,当天凝血功能检测四项质控在控,试剂在有效期之内,Fib检测仅使用clauss法,仪器的运行情况正常,复查结果差别不大,可排除试剂和方法学问题。此外,标本是否存在张冠李戴、抽错试管、放置时间过长、血量过少/多等人为因素,或有乳糜、溶血、凝集等标本原因,导致结果不准?综合以上考虑,从全自动凝血功能检测仪退出标本,标本外观无明显异常,随即取竹签检查,结果发现有凝块。标本用竹签检查有凝块最后,通知临床重新抽血检测,结果与12号差别不大,14号再次检查,亦是如此。总结如果不认真检测、判断结果,可能会直接发出报告,或复查标本后,差异不大也发放报告,造成报告错误。经此案例,有以下三点体会:1、检测结果“正常”,不一定就是正确。遇到检验结果短时间内相差很大,可能会有问题,应综合判断结果是否准确,防止发出错误报告;2、平时需积累专业知识,了解各项目的检测意义,在发现特殊结果时,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响结果的因素,对报告质量及是否发放报告做出正确判断;3、除了此检测项目出现的假阴性结果,是否其他项目也存在此类现象,值得我们思考。[1]张英杰,王会君,侯荣伟,佟久芬,刘秀花.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10(04):-.[2]陈勇,凌建,徐容,李倩.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原因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1(09):-.[3]钱建美,吴峰妹,刘长明,邱婷,蔡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血清PCT、CRP、FIB、PA、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53(03):80-81.[4]周伟杰,闫婕,邓东红,林发全.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04):----.编辑:yeah审校:小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