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吓人吃完隔夜螃蟹,20岁小伙患上脑膜炎
TUhjnbcbe - 2021/12/16 20:00:00
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169035.html

近日,#20岁男子吃隔夜螃蟹患脑膜炎#的消息冲上热搜。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视频中,一名20岁男子全身抽搐丧失意识,原因竟是因为食用了隔夜的螃蟹。

隔夜的螃蟹为何会有如此的“杀伤力”?正是吃蟹好时节,如何才能做一个优雅、健康的资深吃货?

隔夜螃蟹的致病元凶

组胺*素

在隔夜螃蟹能不能吃的问题上,我们的答案是:不能!

这是因为隔夜螃蟹会产生一种组胺*素。组胺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

它是一种自体活性物质,也就是说,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许多组织,如皮肤、支气管黏膜、肠黏膜等含量较多,当一些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和过敏反应时,就会释放组胺。

当组胺在局部的浓度较高时,就会引起组织水肿,引发皮肤风团、瘙痒以及呼吸道黏膜水肿等症状。

隔夜鱼蟹,通通远离

除了来自身体内的组胺,一些食物中也含有组胺,如果摄入过多就会引发组胺中*。

食物中组胺最主要的来源是不新鲜或变质的鱼类、螃蟹等,而与螃蟹相比,有一类高组胺鱼类更容易引发组胺中*。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高组胺鱼类包括鲐鱼、金枪鱼、秋刀鱼、沙丁鱼等青皮红肉海水鱼。标准规定:高组胺鱼类每百克中组胺含量不得超过40毫克,非高组胺鱼类每百克中含组胺不得超过20毫克。

▲图片来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

这类鱼之所以容易引起组胺中*,是因为这类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经组胺无色杆菌等作用后,容易产生组胺,当组胺积蓄至一定量时,便有引发组胺中*的危险。

组胺中*不及时治疗

可能会致命

人体一旦摄入过多组胺,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与机体过敏反应相似的中*症状,包括脸红、头痛、心慌、胸闷、血压变化甚至休克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发生组胺中*,应迅速就医。如有条件,入院前可先行催吐和导泄等急救手段。

如何避免组胺中*

1

保证食材的新鲜

不要吃变质的甚至是死的水产品。腐败的鱼即使加热食用,依然可能导致组胺中*。

2

买回来的水产品及时吃

如需储存应放在低温环境中。低温条件下,细菌生长缓慢,脱羧酶活性也较低,有利于减缓腐败过程和组胺的生成过程。

3

正确解冻

冷冻鱼的解冻方式对组胺含量也有影响,一般来说,在0~4℃的条件下缓慢解冻,有利于减少组胺产生,同时可较好地维持鱼肉的组织结构,减少汁液流失,保持好口感。

TIPS

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等药物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上面列举的青皮红肉鱼类。

所以,别再吃不新鲜的东西了。盲目节省,有时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本期专家

倪海滨

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急症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

擅长重症感染的诊治及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的管理等,在危重病人液体复苏、机械通气、营养支持和持续血液滤过等方面有一定研究。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快把我分享给身边的亲友吧!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总策划:王岽、董玲

统筹/编辑:杨小龙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吓人吃完隔夜螃蟹,20岁小伙患上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