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农村办起了村卫生室,赤脚医生应运而生。
年春,我初中毕业,当时我县没有卫校,也很少有卫生培训班,我没有医学知识经验,而又急想掌握基本医疗知识,尽快成为一合格的赤脚医生,于是便向东磁村赤脚医生郝治国学习。
郝治国,当时是个小有名气的治疗小儿疾病的医生。一天,我村有3个儿童发热不退,我跑步去叫他来会诊,他仔细检查后说:“他们是麻疹!你看,他们体温高,特别是两侧口腔颊粘膜有小红色颗粒,这是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
郝治国让我给患儿降温、用药,几天后,患儿病病愈。患儿家属高兴,我如获至宝。
02
当时赤脚医生的工作主要是防病治病,但村卫生室条件很差,大多是几间土坯房,只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钢精锅煮针管消毒,仅能治疗一些头痛脑热的小病。
那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差,村里到处鸡圈、猪圈、牛棚粪坑滋生蝇蚊传播疾病,防疫消杀任务非常重,我每天都要带着卫生小组背上几十斤重的药壶搞消杀,要给孩子们接种百白破、麻疹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糖丸。
当然还要为患者取药、打针,经常需要到家治疗,常常深夜才能回家。登百家门,吃百家饭,看百家病,是“赤脚”医生的行业特色。
那时农村缺医少药,群众都很穷,用几毛钱的药都困难。怎么能缓解一下他们的难处呢?我想到了针灸。
村上有个叫陈树荣的土郎中,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头痛脑热的扎几针就大为减轻。于是我就登门向他学习针灸。为了学得快一些,我就让他在我身上施灸,虽然感觉痛、酸、麻,但很快掌握了针灸基本功,并准确记准一些常用的穴位。
03
年冬末,公社卫生院董国振院长带领我们二十多名“赤脚”医生去支援县东一公社搞疟疾预防。
在“遍地白茫茫,荒草齐胸膛,生活靠熬碱,住着破草房”的地方,我们住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破草房里。
但为了落实党的政策,为兄弟公社群众防病治病,我们第二天就2人一组带上2个村卫生员,提上暖水瓶茶缸,带着抗疟疾药入村发药服药,坚持“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原则,每天穿行于田间地头,为保证短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吃饭时到家送药,晚上到家补漏,有时在社员家吃饭,有时干脆住在他们家里。
一个多月过去,全公社服药率达96%以上,让这个往年全县疟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公社发病率大大降低,成为全县卫生防疫第三名的优秀单位。
04
轻投身基层卫生工作,一闪五十多年过去,看看现在基层卫生工作条件环境的确让人羡慕。
目前村室大多都有诊室、药房、治疗室、检查室、化验室、输液室、换药室,配备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B超机、血糖测量仪、电脑、B超、彩超、心电图,化验肝功能、血脂血糖等。
各地市县都有标准的卫生学校,村医免费参加多种规范性的专业培训,卫生防疫技术及医学知识扎实丰富,特别是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专家下乡入村义诊,联网输送先进医疗知识,不但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做一些急救措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按要求给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对群众的健康有了很大保障。
新农村卫生工作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没了百白破、麻疹、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脑膜炎、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人们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
眼前的美景让我想给在基层工作的同行们说句心里话:党的惠民政策多么支持村医工作,不但实行了退位社保,无了后顾之忧,特别是有了优越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条件,我们应该不忘初心,尽职尽责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保障全民健康光荣使命。
你说呢?
作者:陈文智(河南医院)
文章来源:《医师在线》杂志
值班编辑: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