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紧急提醒:此病进入高发季!可“无症状携带”!
该项提醒一下子在大家的心中敲起了警钟。那么问题来了。该项提醒特指什么疾病?为何能受到疾控中心如此重视?是否存在明显特点?无症状携带又该如何预防?
一、是什么让疾控中心如此紧张
疾控中心发布的紧急提醒中,特意提到的其实是一种以脑膜炎为主的流行性疾病,名为流行性脑膜炎。该疾病可无症状携带且病发率高达10%,属于高病发率和高传染率的流行性疾病。
流行性脑膜炎主要通过咳嗽、喷嚏、接吻等细菌传染,从鼻咽入侵人体后逐渐往脑膜和脊髓膜转移。
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皮肤出现血点、脑膜刺激等,严重时引发败血症、脑膜炎,需要1-3周才能痊愈。
流行性脑膜炎的细菌会长期粘附在人体的上呼吸道表面,有可能不出现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称可无症状携带。冬春季是流行性脑膜炎病发的高峰期。
流行性脑膜炎多发于儿童、婴幼儿、老人等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是爆发流行的主要场所。如今正值流行期,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需要格外注意。
二、流行性脑膜炎如何治疗
流行性脑膜炎传播快,病发率高,需要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常见的治疗方案有:
1.抗菌治疗
抗菌治疗是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基本方法。
如果症状较为轻微即普通类的脑膜炎,可以选择磺胺类、青霉素或者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菌治疗,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抗菌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流行性脑膜炎病菌。
抗菌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足量、足疗程用药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不过需要明确自己是否对此类药过敏,过敏者禁用。
2.脱水疗法
脱水疗法适用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
可通过吸氧、吸痰等方法帮助患者降低头部温度,以防出现脑水肿。如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则需要给患者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降低脑内压。
3.对症治疗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对症治疗。如患者出现高热、头痛等症状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没超过38.5℃的患者。可用酒精擦拭身体进行降温,还要及时补充身体水分,以保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药物降温适用于体温超过超过38.5℃的患者。即服用镇痛降热的退烧药物进行降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三、流行性脑膜炎应如何预防
婴幼儿、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流行性脑膜炎的高发人群。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1.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流行性脑膜炎最有效的措施。接种疫苗后身体会生成抗体,当病毒侵袭时能迅速起到有效的抵抗作用,避免或减少病毒入侵,对身体健康造成破坏。
接种疫苗能够减轻流行性脑膜炎带来的症状。疫苗只能起到预防作用,并不能保证百分百身体不受病毒侵袭,但能减少死亡、重症、伤残的机率。
2.注意通风
注意通风是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的基本措施。
应注意多开窗进行通风透气,非必要不出入人口聚集且密闭的场所,不在公共场所逗留。日常出门戴口罩,饭前饭后勤洗手,多用酒精消毒,多晒太阳。
3.注意监测
注意监测是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的必备工作。有的患者可症状携带,无意中就可能被传染。孩子玩耍时注意不要沾染同伴唾液,如果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注意监测能减少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发率。把病菌扼杀在萌芽前,已确诊的患者尽量居家隔离。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减少病毒对人体的伤害。
总结
春季进入流行性脑膜炎病高发季!它是一种以脑膜炎为主的疾病,主要通过咳嗽、喷嚏、接吻等细菌传染,具有高病发率、高传染性的特点。可“无症状携带”!
流行性脑膜炎主要病发于婴幼儿、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抗菌治疗、脱水疗法、对症治疗都是治疗流行性脑膜炎的常见治疗方式。日常可通过接种疫苗、注意通风透气、注意监测等方式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