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抗疫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在国内首次提出从“寒湿疫”角度辨治新冠感染的诊疗策略,并在后期的诊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完善“寒湿疫”中医诊疗体系,最终形成了《寒湿疫条辨》一书。仝小林在该书中详述了对中医疫病的独到认知、寒湿疫“郁-闭-脱-虚”四期分治体系,并以诸多临床案例予以佐证,丰富了传统外感病辨证体系。本报特推出《仝小林论寒湿疫》栏目,将从该书中采撷、整合精粹部分成文,以飨读者。
一、《黄帝内经》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条文解析:本条文借《黄帝内经》之言,引出疫病的概念和发病特征。疫病在古文献中又称瘟疫、疫疠、天行、时气等,相当于现代的急性传染病,有些甚至是烈性传染病范畴。传染性和流行性是疫病的基本特征,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言道:“疫,民皆疾也。”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言道:“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疫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如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会在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引起广泛流行。
二、古之疫病,多为一时一域之疫,故称“时疫”。然今时新冠之疫,不分时域,四季皆发,冬季尤重。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介绍古今疫病传播规律的区别。在古代,限于人口密度和交通条件,疫病的发生往往具有地域性和时令性,中医将这种一时一地流行的传染病称为“时疫”。然而当今之疫病,尤其是此次的新冠疫情,其发病横贯四季,遍布全球,时空跨度远远超过了“时疫”的范畴。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让现代疫病有了不限于“一域”的特点,一旦遇到新冠之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能力的疫病,便容易暴发“不分时域、四季皆发”的大疫,而这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医药对现代疫病的认识和防控策略。
三、《时病论》曰:“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
条文解析:本条文主要介绍时疫与时病的区别与联系。时病是感染四时六淫之气而发的一类疾病,与季节时令相关。中医常从“时病”的角度辨治疫病,普遍认为“时气”“四时不正之气”“六淫邪气”等异常的气候因素为疫病之病因。直至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中医界才共识性地认识到“戾气”为疫病之因。“戾气说”的提出,让中医对疫病的病因有了本质性的认识,将时疫与时病进行了区分,并衍生出了“开达膜原”这一影响深远的疫病治法。
四、《文十六卷》曰:“不传染而有热无寒者是曰温,传染而有寒有热者是为疫……温热暑湿皆就一人之病言,疫则必以病之传染言。”
条文解析:本条文旨在介绍疫病与温病的区别与联系。陆懋修在《文十六卷》中认为,疫病者,有寒亦有热,重在传染,传染性是其主要特征,无传染则不为疫病。温病者,只热不寒,重在属性,温热性是其重要特征。但从更加严谨的角度来看,疫病中属性为温热的病种,亦可将其归属于温病的范畴,从温病的角度进行辨治,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等。此条之要旨,重在强调诊断疫病的要点在乎传染性和流行性,而不能将所有的疫病盲目纳入温病范畴进行论治。
五、疫病之发,戾气为因。戾气者,天地间别有之异气、杂气也,或挟六淫,或兼内邪。
条文解析:本条文讲述疫病的病因。自明代吴又可“戾气说”提出之后,中医界普遍认识到戾气是导致疫病的根本原因。戾气不同于六淫邪气,而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从现代医学角度言,戾气类似于自然界中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戾气虽然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但不同的戾气亦有不同的中医属性,有偏寒之戾气,有偏热之戾气等等。其外,戾气可夹杂六淫邪气而致病,亦可与人体内在之伏邪里应外合而为患。六淫邪气或内在伏邪能与戾气相合,助戾气得势而侵袭机体。如新冠病毒感染,戾气性属寒湿,因此在寒冷潮湿环境中传播更为迅速,阳虚或内有寒湿之人易得此病且容易转重,说明内外寒湿之气皆可与寒湿戾气相合而致病。
六、戾气入侵,多从口鼻而入。
条文解析:本条文讲述戾气的主要传播途径。戾气入侵人体,以口鼻途径为多。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言:“疫疠一症,都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伤寒六经,可表可下。”《吴鞠通医案》中言:“温疫者……悉从口鼻而入。”《治疫全书》中言:“时疫一症……人在气交之中,七孔空虚,口鼻为最,其气凭空而来,乘虚而入,受其毒者,发为疫病。”现代传染病学表明,戾气(病原微生物)除了从呼吸道、消化道途径入侵机体外,亦可通过血液、体液入侵机体,如蚊虫叮咬、性传播等,这些特殊的传播途径在疫病的诊疗中亦需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