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宝患病,二宝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家长警惕 [复制链接]

1#

河南商报记者王蒙/医院供图(制图)

近期,手足口这种婴幼儿常见疾病又成为了妈妈间讨论的高频词。医院东三街重症监护室,近日更是接连收治了几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专家提醒,手足口病频发季,早预防早识别是关键。

揪心:大宝患手足口病,二宝送进重症监护室

“小家伙才1岁5个月,入院时体温39.7℃,精神反应极差,咽部可见较多疱疹,手足还有红色皮疹,面色发绀,呼吸不畅,四肢也抖得厉害。”8月12日,在重症监护室内,科室主任宋春兰介绍着患儿的情况,经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肺出血、呼吸衰竭、病毒性脑炎。

“这个小娃娃1岁7个月,是从新乡转院来的,在家因接触患手足口病的哥哥,感染后的情况也很严重,送来时已经是昏迷状态了。”

截至发稿前,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两名患儿中,一名出现好转撤下了呼吸机,另一名病情依旧危重,医护人员仍在努力救治中。

宋春兰提醒道,不止是重症患儿,医院门诊近期还接连收治了多名轻症手足口病患儿。因此,无论是居家还是假期外出,家长都要警惕手足口病的影响,做好防护工作。

提醒:手足口病频发,早识别才能早救治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我国以春夏季多见。常于3-4月份开始增多,6-8月份达到高峰。”宋春兰介绍道,手足口病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为主要特征;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该病具有较强传染性,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甚至短期即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

那么,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判别孩子是否感染了手足口病呢?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后症状轻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并发呼吸道感染、脑膜炎、脑炎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同时,宋春兰强调,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嗜睡、惊厥等神经系统表现,或者呼吸困难、面色灰白、心率增快等情况,须警惕重症手足口病,应立即就医。

防护:家有俩宝,更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

今年上半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孩子们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出门戴口罩,有效防控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宋春兰指出,但近期又不断出现手足口病患儿,考虑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许多家庭的防护措施有所松懈有关。

为避免患手足口病,家长应注意帮助宝宝养成良好对的卫生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适当休息,晒太阳,增强自身免疫力;家长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好尿布后均要洗手;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前后应充分清洗;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值得注意的是,因重症手足口病多为EV71感染导致,宋春兰指出,“目前最有效预防措施还是接种EV71疫苗。”

“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更要注意防止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宋春兰提醒道,临床上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10天,一般平均潜伏期为3-5天,每一个与外界接触的家庭成员都有可能是病毒携带者。

对此,医院感染三科主任李三景也指出,家庭成员外出回来要洗手换衣;同时要多观察孩子的情况,发现发热、精神不振、口腔或手脚心有红疹等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将两个孩子分开,避免密切接触引起交叉感染。

(编辑:刘梦鸽熊子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