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几个误区是宝妈们最容易忽略的,不知道的可以来看看收藏起来
大家好,我是小龙女聊育儿,今天再次和大家分享有关育儿的一些宝妈很少注意过的误区,每个人有每个人生活圈子,我们作为宝妈,自然而然,我们的圈子也是一群宝妈,我们因为都是宝妈,会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所以才会相聚在一起,误区一:今天有一位宝妈用qq问小编,她的宝宝现在有七个月了,因为以前宝宝总是拿着什么都往嘴里塞,现在都没有让她拿过东西,怕乱塞东西到嘴里去,问小编这样是好还是坏,小编在这也告诉更多有这样问题的宝妈们:
婴儿一过6个月,手的动作会变得更加灵活,已经可以用手抓起来东西往嘴里放,也许他要显耀自己的能力,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能抓到手就喜欢送到嘴里,有些父母会担心婴儿吃进不干净的东西,阻止婴儿这样做,这是不科学的。婴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定的动作,这代表着他的进步,他能将东西往嘴里送,这就意味着他已在为日后自食打下良好的基础,若禁止婴儿用手抓东西吃,可能会打击他们日后学习自己吃饭的积极性。
因此,父母应该从积极的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把婴儿的手洗干净,让他抓些像饼干水果片等“指捏食品”,不仅可以训练他手的技能,还能磨擦牙床,以缓解长牙时牙床的刺痛。饼于、水果片通常是这个月龄幼儿最先用手捏起来吃的食物,他会把这些东西放在嘴里吸,也会用牙床咬,经过一番辛苦,能吃进去一部分,另一部分会沾到手上、脸上、头发上和周围的物品上,父母最好由他去,不必计较这些小节,重要的是让婴儿体会到自食的乐趣。
误区二:在宝宝五六七个月的时候,很多宝宝会有留口水的现象,宝宝一有什么状况,最担心的还是宝妈,婴儿在流口水,医院,医院细菌又多,那婴儿流口水到底是不是病呢?婴儿出牙时刺激唾液腺,使唾液分泌增多,6-7月婴儿由于口腔吞咽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口腔较浅,闭唇和吞咽的动作还不协调,不能把分泌的唾液及时咽下去。
随着月龄的增长,就逐渐学会随时下咽唾液,牙齿长齐以后,一般流口水的现象会自然消失。所以小编想说:婴儿流口水不是病,不需要治疗,可以给他戴上围嘴(布制的,不用塑料的),并要勤换洗。要随时擦拭儿流出的口水。如果婴儿口水增多,不肯吃东西的话,就有可能是口腔内壁或舌尖等出现白泡,有时出现溃疡面,这是口腔炎,需及时诊治。
误区三:以前家里的老人在带小孩的时候,觉得小孩没有牙齿,嚼不动一些米饭,就喜欢用嘴嚼过一遍再给小孩吃,但这种方法真的不对,又不卫生。成人口腔里有许多细菌,通过嘴对嘴喂食,就会把细菌带给孩子。尤其是患肺结核、肝炎、伤塞、痢疾、口疮、咽喉炎的人,更容易把病菌带给孩子造成传染。小儿的身体抵抗力弱,很容易因此而患病。另外嚼过的食物,势必妨碍孩子的唾液和胃液的分泌,降低孩子食欲和消化能力,自幼就形成胃肠消化能力不强阻碍生长和发育。另外,经常嘴对嘴喂小儿,使小儿形成一种依赖性,并习惯成自然,不利于锻炼其咀嚼能力和使用餐具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误区四:有没有很多宝妈在带宝宝会犯一个这样的错误,一听婴儿哭就喂奶,总以为孩子是饿了,实际上婴儿用哭来表达不满情绪的原因有很多,饿是其中的一种,有时渴了、尿湿了、解大使了、腹部不适,甚至发烧难受,或想大人抱一下换换体位,或对周围环境不满意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婴儿哭的原因。因此母亲在婴儿哭时,应该考虑是真的该喂奶了?还是该喂水了?还是有病发烧了?想換换环境出去看风景?这样既解决了婴儿的实际问题,也防止喂养过量过勤引起消化不良或肥胖病。
误区五:小编记得小时候总是听到奶奶说:弟弟的天灵盖不能摸,那时候还太小,不太懂,小编结婚后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里的老人还是在说这样的话,有的农村给老人带的宝宝,小孩在四五个月的时候,头上都是很脏,因为说不能摸天灵盖,所以都没有给宝宝洗过头,那天灵盖到底可不可以摸呢?
人的头部由23块骨组成颅骨,其中脑颅骨有8块,各块骨骼之间是结合的。刚出生时的婴儿脑颅骨的结合尚未完成,其中在头顶中央的脑颅骨处的缝隙呈菱形状的间隙,肉眼看上去,可发现在婴儿头顶上有一块忽闪忽闪地跳动的地方,用手轻轻摸有柔软感、跳动感,该处就是前囟门,一般斜径为2.5厘米左右。在头顶后部的颅骨隙叫后囟门,比前囟门要小些,囱门随着头顾的长大,能在一定时间内完全闭合,后囟门一般在婴儿1-2个月时闭合,前囟门则要到1-1.5岁时完全闭合。在囟门闭合前,必须注意保护,不应碰撞硬物或压迫囟门,避免寒冷气流直吹,避免阳光直射。
颅囟能不能摸呢?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并不清楚。一些老人认为这个地方是“天灵盖”,不能摸,摸了不吉利,小儿会变成哑巴,不长个或会出毛病。年轻的父母们看到小儿的前囟一跳一跳的,好似软乎乎的,更是犹豫,不敢摸一摸。因此,造成不敢在颅囟处动一动,甚至不敢给小儿洗头,这样一来,轻者可出现头皮乳痂,不卫生并影响美观,重者可引起头皮感染而患脓疱,其实,颅囟是可以触摸的。颅囟不能触摸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颅囟就好像是一扇窗子,透过这个窗口,我们能观察到小儿的一些病理变化。颅囟饱满,是颅压增高的表现,为婴儿脑炎、脑膜炎的重要体征,颅囟凹陷,常提示小儿脱水。当保健医生为小儿检查身体时,摸一摸颅囟就能了解其大小和闭合情况,患病时也能通过颅囟的检查发现问题。因此,家长切莫紧张,不要害怕触碰到颅囟。有时用手摸前囟有跳动的感觉。这是因为头皮下有血管通过的缘故,是正常的现象。家长应该经常为婴儿洗头和摸一摸颅囟有多大,只要动作轻柔,是绝对不会带给婴儿任何伤害的。
误区六:婴儿头上结的头皮痂不能洗去婴儿的头皮痂又叫乳痂,是由婴儿头皮皮分脂腺分泌物与灰尘积聚而成的,越是不洗头,积聚的乳痂就会越来越厚,如果常帮婴儿洗头,就不会形成这种皮了。孩子的囟门并不是碰不得的地方,只要不是重创,一般单纯洗头、梳头对脑组织不会有任何影响,更不会引起智力低下或变哑巴。老人们的那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已经有厚痂,除痂要慢慢来,不可粗暴硬揭。先涂上些植物油,滋润1-2天,然后用梳子轻轻地梳,梳掉一层后,用温水、洗发液洗头。如一次除不净,再涂油,一天后再梳,再洗,终会清除干净。以后经常洗头,也就不会再生了。
误区七:洗掉婴儿胎脂婴儿出生不久,表皮的角质层颗粒层都很薄,皮下脂不丰富,皮肤的保暖性和抵抗力都比较差。婴儿皮肤上覆盖着一层淡*色的脂性痂皮,是暂时补偿角质层脂防层的不足,起保暖和抗病作用。如果用肥皂接洗皮肤,洗掉这层胎脂,反而损伤了婴儿皮肤的自然抵抗力和保护能力。
误区八:用母乳涂擦新生儿面部有的母亲喜欢用自已的乳汁涂抹在新生儿的脸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小儿面部皮肤白嫩。其实,营养丰富的母奶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新生儿面部皮肤娇嫩血液丰富,若将母乳涂在面部,繁殖的细菌进入毛孔后,皮肤就会产生红晕,不久会变成小疮而化脓。若不及时治疗,很快会溃破,日后形成疤痕,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全身性感染。所以,不宜用母乳涂擦新生儿的面部。
在这小编还想给一些宝妈温馨的小提示:给婴儿剪指甲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剪指甲要在婴儿睡着时进行,以免婴儿乱动。(2)要用细小的、清洁的剪刀,最好去医药商店买把手术剪刀来使用。(3)因为婴儿的指甲很软且比较深,剪时千万注意不要剪伤其他部分,同时,指甲要剪成圆形,以防婴儿无意识地用手抓脸。剪完后要将小手擦净,否则婴儿吮指会吃入细菌。
生宝宝容易,带宝宝是非常难的,很多宝妈在带宝宝时付出了很多的牺牲,不能穿上漂亮的衣服,不能打扮自己,不能外出工作,虽然牺牲很大,但能看到宝宝健康的成长,就是再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没有什么事能比见证宝宝的成长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育儿的新知识,记得